淺海[底]帶是2006年公布的生態學名詞。
中文名稱 | 淺海[底]帶 |
英文名稱 | neritic zone |
定 義 | 低潮位至大陸架外緣(水深大約200 m)之間的海底。 |
套用學科 | 生態學(一級學科),水域生態學(二級學科)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淺海[底]帶
- 外文名:neritic zone
- 公布年度:2006年
- 所屬學科:生態學
淺海[底]帶是2006年公布的生態學名詞。
中文名稱 | 淺海[底]帶 |
英文名稱 | neritic zone |
定 義 | 低潮位至大陸架外緣(水深大約200 m)之間的海底。 |
套用學科 | 生態學(一級學科),水域生態學(二級學科) |
淺海[底]帶 淺海[底]帶是2006年公布的生態學名詞。定義 低潮位至大陸架外緣(水深大約200 m)之間的海底。出處 《生態學名詞》。
淺海 ,就是水深在200米以內的海域,該詞是指大陸周圍較平坦的淺水海域。淺海帶 大陸周圍較平坦的淺水海域,即大陸架。其平均寬度75公里。深度從數十米到幾百米不等,平均130米左右,總面積27,000,000平方公里, 占海洋總面積的7.6%。由於淺海帶始終處於海水面以下,水動力條件較弱。波浪影響地區主要是大陸架...
淺海地帶生活著大量底棲生物,當它們死亡後,生物的殼體與灰泥混雜沉積,可形成介殼石灰岩; 生物殼體或骨骼的碎片可以與其他沉積物混雜形成生物碎屑岩。生物礁是指在海底原地增殖、營群體生活的生物,如珊瑚、苔薛蟲和層孔蟲等的骨骼、外殼以及某些沉積物在海底形成的隆起狀堆積體。珊瑚礁在淺海沉積中有特殊意義,珊瑚蟲...
淺海沉積是水深大致為20~200米範圍內的海底沉積,主要分布在大陸架區,也稱陸架沉積。淺海沉積物主要來自大陸,但在一些低緯度海區和外陸架,也可見到自生的碳酸鹽沉積和生物沉積。淺海指正常浪基面(附近)以下至水深200m的較平坦的廣闊淺水海域(陸棚範圍),平均坡度一般只有幾分,不超過4度。淺海的水動力包括...
在生物礁發育的低緯度地區有鈣質砂。海浪和潮汐的反覆作用使沉積物不斷發生成分和結構的分異。因此,在構造和海平面相對比較穩定的地區,島前區沉積物的成分和結構成熟度一般甚高。特點 島前區波浪作用活躍,水流變化複雜。可以出現各種底形和沉積構造,以低角度的梗狀和樹狀交錯層理為主。
20世紀以來,B.海蘭-漢森、F.南森、V.W.埃克曼等人的理論,既為深海海流、也為淺海海流奠定了理論基礎。中國從50年代起,開始系統地研究中國沿海的淺海海流,70年代之後,發展了淺海海流的數值計算。研究特點 淺海海流在本質上與深海海流沒有區別,研究方法和運動方程基本上相同,但仍然有它的一些特點:① 底摩擦...
淺海區的底質有岩石區、砂區和泥區等不同類型,因此底棲生物的種類也非常繁多。底棲植物以硅藻和大型海藻為主,後者主要分布在淺水的岩石或其他硬質底部,包括綠藻類、褐藻類和紅藻類。底棲動物幾乎包括各個門類的代表,在海底垂直方向上,有底上動物和底內動物分帶的現象。前者包括營固著生活或比較不活動的動物,...
淺海海底電纜 淺海海底電纜(bay cable)是1988年公布的地球物理學名詞。公布時間 1988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地球物理學名詞》第一版。
潮周帶群落是淺海區的底部,即從水深20—60米到大陸架外緣比較平坦的海底上見到的群落。簡介 淺海區的底部,即從水深20—60米到大陸架外緣比較平坦的海底上見到的群落。這裡看不到潮下帶生長的海產顯花植物,大型海藻也極貧乏。在岩礁底、砂礫底棲息著暗光性的石藻類(小型紅藻)等,但在占據潮周帶大部的泥底...
潮間帶的底棲生物又因底質為沙質、岩石和淤泥分化為不同類型。②潮間帶以下為淺海或亞沿岸帶(neritic或sublittoralzone),包括從幾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陸架範圍,世界主要經濟漁場幾乎都位於大陸架和大陸架附近,這裡具有豐富多樣的魚類。③淺海帶以下沿大陸坡之上為半深海帶(bathyl zone),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
又名沿海帶生物或淺海區生物。生活在水深200米以內大陸淺灘底部和水層區的一切海洋動植物的總稱。沿岸帶光線充足,可透入底部,且大陸徑流帶來豐富的有機物質和營養鹽,海洋動植物十分豐富。按其生存環境分為:①潮上帶,又名浪擊帶,位於高潮線以上,因基本出露于海面,海洋生物生存環境惡劣,種類較少,只有鹽鹼...
生活在海陸交接處至深約 200米處的淺海底部和水層區的動物,又稱淺海動物群。詞語解釋 沿岸帶根據垂直位置變化可分為3個亞帶,包括位於高潮線以上的潮上帶,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潮間帶和低潮線與海生植物生長下界之間的潮下帶,面積僅占海洋總面積的8%。沿岸帶自然環境多樣,光線充足,海洋植物生長茂盛,食物豐富...
海洋中生物分布的範圍很廣,從赤道到兩極水域,從海水表面到超過萬米的深層,水潮間帶的海岸到超深淵帶的海溝底,到處都有生物存在。但種類最多、數量最大是沿岸帶和大陸架淺海區。海洋生物根據它們的棲息場所和活動方式,可歸納為三個基本生態類型,即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和游泳動物。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在海洋一定...
華南骨螺是骨螺科、骨螺屬的一種貝類動物,棲所在淺海沙底、潮下帶,分布於浙江以南沿海。形態特徵 殼體近長卵圓形,螺旋部中等大小,體螺層膨大。殼表面通常具雕刻飾、結節突起或棘刺。殼口圓形或卵圓形,厴角質,多旋。尺寸: 7 cm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浙江以南沿海 台灣分布 屏東縣東港,南沙群島,金門金寧,...
陀螺鐘螺,原始腹足目鐘螺科貝類動物。形態特徵 貝殼殼型為圓錐形。殼口內面有強烈的真珠光澤。口蓋為多旋性的角質。齒舌式為n-5-1-5-n。貝殼面上有顆粒狀或網狀雕刻,殼緣不呈稜狀突起,殼口內無一順著螺軸生長的溝。分布範圍 台灣海峽,韓國,台灣西北方,龜山島。習性環境 棲所環境 淺海沙底、潮下帶...
扁舟螺 扁舟螺,是舟螺科動物。貝殼帽狀,棕色,有圈狀紋。殼口後方有殼質的隔膜。殼內陶質,褐色,具光澤。分布範圍 中國黃海 習性環境 寄生在其他軟體動物的殼表,以寄主的排泄物為食。淺海沙底、淺海、潮間帶岩礁、低潮線。
海底沉積 海底沉積是陸架沉積和深海沉積的總稱,指覆蓋在大洋底部的沉積物。在濱岸帶區多是海灘沉積、潟湖沉積等;在大陸架等淺海區,多是碎屑沉積、化學沉積(如碳酸鹽沉積、海綠石沉積和磷鈣石沉積)和生物沉積。在大洋底深海區,多是濁流沉積、冰成沉積、生物沉積、火山沉積、自生沉積和褐粘土等。
帶魚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熱帶海域,是中底層洄游性魚類,一般棲息於大洋水域、深海、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水深在60~100公尺間,也會游至深遠350公尺,甚至更深之水域,產卵時則洄游至淺海水域。生活習性 活動 帶魚游泳能力差,白天浮在海水錶層,晚上就降到海底。靜止時頭向上、身體呈垂直,只靠背鰭及胸鰭的揮動...
潮間帶的底棲生物又因底質為沙質、岩石和淤泥分化為不同類型。(2)潮間帶以下為淺海或亞沿岸帶(neritic或sublittoralzone),包括從幾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陸架範圍,世界主要經濟漁場幾乎都位於大陸架和大陸架附近,這裡具有豐富多樣的魚類。(3)淺海帶以下沿大陸坡之上為半深海帶(bathyl zone),而海洋底部的...
貝殼中型,通常成細長紡綞形。殼質厚,有縱肋和螺肋。殼口紡綞形。前水管溝通常長,後部有缺刻。有許多缺乏口蓋,如有口蓋,則口蓋角質、細長,核在下方。棲息環境 棲所環境 淺海沙底、潮下帶。肉食性。分布於潮間帶到深海地帶。分布範圍 南海、越南(Khanh Hoa、 Ninh Thuan)、台灣屏東縣東港,龜山島 ...
漣蟲類全為海產,底棲,潛沙生活,少數浮游生活,自潮間帶、淺海至大洋超深淵底都有分布。平時潛居底內,繁殖期常游泳於水層中交配。形態特徵 囊蝦總目的1目。體延長,略呈蝦形。頭胸部較粗大,腹部纖細,略呈鏈狀。頭部與胸部前3節或4節癒合,背面由不太大的頭胸甲所包被,胸部有5或4個自由體節,腹部6或7...
硬底綴殼螺 硬底綴殼螺(xenophora indica)是腹足綱中腹足目綴殼螺科動物。貝殼周圍會黏附著死貝殼或碎石。殼底成長脈明顯。口蓋角質呈橢圓形。外形特徵 貝殼呈低圓錐形,薄質。分布範圍 中國東海,浙江省。習性環境 棲所環境 淺海沙底、潮下帶。
另外,在歐洲西北部圍繞著英倫三島的一片廣闊的大陸架淺海底,也有幾條極為明顯的水下河谷。地圖上,易北河、萊茵河、威悉河都是分開單獨入海的,假使把它們各自的水下河谷連線起來,那么可以看到,它們入海後通過各自海底的河谷,向北延伸,最後三條河谷匯合一起“注入”北海了。從法國、英國注入大西洋的河流,不少...
透光帶是指對於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光線可充分透過的水層。海水中射入的光量隨深度而減少,這與浮游植物和海藻的生長密切相關。透光帶深度因海區、季節而異,但大體在80米以淺,在淺海的沿岸區域,海底也包括在透光帶之中。硅藻等浮游植物和海藻等,大部分在該層生產。海水中最上部的光亮層,厚達80m,其中的光線...
截形地蛤(學名:Gari truncata),台灣稱作截形紫雲蛤,是簾蛤目、紫雲蛤科、地蛤屬的一種動物。概況 主要分布於中國大陸、台灣,常棲息在淺海沙底、潮間帶至潮下帶。外形特徵 貝殼中型,前後長橢圓形。後端截斷狀。韌帶筒狀。殼表平滑,常有放射肋和傾斜不對稱的雕刻。套線灣入稍深,有十字形的肌肉。左右...
織錦巴非蛤 織錦巴非蛤在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台灣,常棲息在淺海沙底、潮下帶。分布 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台灣,常棲息在淺海沙底、潮下帶。
波浪、潮汐和海流對海岸和淺海區地形有深刻的影響。海底滑坡、深海底流等也會造成海底陡崖、流痕等小地形或微地形。但除大陸邊緣地區外,在塑造洋底地形的過程中,侵蝕作用遠不如陸上重要。海底大陸架 大陸架是陸地向海的自然延伸。原來沿海的平原被海水淹沒了,就成為大陸架淺海。大陸架淺海環繞陸地像一個花環,但...
寬100-110μm,錨臂各有4-5個鋸齒,錨柄有小突起和鋸齒。錨板為不規則圓形,長176-200μm,寬160-184μm,穿孔很多,板面有許多小棘。微小顆粒體在縱肌內數目很多,呈卵形或啞鈴形。觸手內支持桿狀體形狀不規則。動物生活時為肉紅色。分布 福建廈門;澳大利亞西北部。生活習性 動物生活在潮間帶或淺海泥底。
舌鰨棲息於淺海底層泥沙底質海區,攝食甲殼類、魚類和軟體動物等。體長通常不超過 300毫米,體重50~200克。繁殖期為3~10月,因種類而異,自南而北依次延遲。在海灣河口附近產卵。性成熟年齡大多為2齡。卵球形,浮性,各個分離,表面光滑,具多油球。卵黃較粗,但不呈顆粒狀。前期仔魚階段兩眼對稱,在發育過程...